“两山”辉映,察雅绘就藏东绿色发展绮梦
2025年09月26日 03时49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近期,昌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定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目标,以 “生态保护筑基、产业转型赋能、全域协同共进” 为路径,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加速转化,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领跑、绿色经济活力彰显,绘就出藏东高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一是筑牢生态本底,全域守护青绿根基。昌都市始终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构建 “党政同责、全域覆盖” 的保护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将 328 万公顷森林和 571.46 万公顷草场管护责任落实到人,2018 年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 144.28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 34.78%,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 78.04%。严格环境监管,持续保持 “两高” 项目 “零审批、零引进”,11 个县(区)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垃圾处理率达 99.57%,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定在 100%,大江大河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 Ⅲ 类及以上标准。
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成效显著:察雅县通过万亩经济林建设,有效纾解滑坡、泥石流等生态问题,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 99%;江达县玉龙铜矿累计完成绿化复垦 513.26 万平方米,昔日矿区变身 “彩色花田”,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边坝县实施麦曲河岸生态修复工程,黑颈鹤种群数量增至 200 余只,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凸显。
二是激活生态价值,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 “生态 + 产业” 模式推动农林资源增值,察雅县打造澜沧江畔万亩林业产业园,建成自治区首个杂交构树繁育基地,延伸开发茶叶、饲料等产品,截至 2024 年提供生态补偿岗位 2.17 万个,带动 236 户群众户均增收 0.9 万元,增收额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 以上。全市培育 “察雅干杏”“察雅黑青稞” 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察雅县获评首批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贡觉县依托拉妥湿地发展生态种植,边坝县推广有机肥种植果树 4000 余株,形成高原特色农林产业集群。
聚焦 “光伏 +” 综合利用,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察雅县规划清洁能源装机 450 万千瓦,总投资 510 亿元,吉塘光伏项目年减碳 28.08 万吨,建设期间带动当地增收超 7000 万元,运营期提供长期就业岗位。贡觉县拉妥 800 兆瓦光伏项目推进 “牧光互补”,预计年上网电量 16 亿千瓦时,带动 335 名农牧民参工增收,同时建成清洁能源集中供暖试点,破解高原取暖难题。2024 年全市兑现生态岗位资金 6.33 亿元,首个林业碳汇交易落地,生态效益加速转化为经济收益。
深挖 “藏东江南” 生态文化资源,察雅县吉塘温泉小镇串联雪山、冰川资源,建成后累计接待游客 1.23 万人次,旅游收入 370 万元,推动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 2011 年 4265 元增至 2024 年 1.79 万元。边坝县打造三色湖、贡嘎冰洞等世界级景观,生态旅游收入达 359 万元;贡觉县、八宿县依托湿地、森林资源,通过 “生态 + 文旅” 带动群众吃上 “生态饭”,实现 “护绿” 与 “致富” 双赢。
以玉龙铜矿为样板推动工业绿色升级,其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分别达 97.57%、86.65%,超国家标准 2 个百分点以上。通过新能源矿用自卸车替代、余热回收等技术,年减碳 15974 吨,建成全球海拔 5000 米高原露天无人驾驶矿山,为 “无废城市” 建设提供示范。
三是深化机制创新,凝聚共建共享合力。健全生态惠民机制,全市通过生态管护、项目务工等渠道带动群众增收,八宿县 2024 年兑现补助资金 4347 万元,惠及 1.24 万人。强化科技支撑与制度保障,制定《昌都市城市绿化条例》《林长制巡护台账》,培育丁香、冬麻豆等乡土树种,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覆盖 4200 余人次。推进 “1+5+10” 示范创建工程,已建成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2 个、示范乡镇 27 个,丁青县成功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全域推进的良好格局。
下一步,昌都市将持续深化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壮大生态文旅、绿色农牧等特色产业,推动生态高地建设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为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贡献昌都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