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以“村口生态法庭”为抓手司法护航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2025年10月15日 03时53分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昌都市创新司法服务模式,将生态法庭 “搬” 至基层村口,通过 “庭审 + 普法” 一体化举措,以法治力量守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昌都筑牢坚实根基。

一是庭审进村:现场审理生态案件,敲响生态保护警钟。2025 年 10 月 12 日,昌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检察院,在左贡县某村委会办公场所搭建临时法庭,公开审理一起非法猎捕青藏高原鸟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庭审现场无庄严审判大楼,仅有简易审判席与围坐的农牧民群众,打破司法距离感,让生态司法贴近基层。
庭审中,检察官通过书证、证人证言、现场勘验笔录及照片、鉴定意见等完整证据链,查明罗某某、林某某在禁猎区、禁猎期使用禁猎工具,非法猎捕 1 只国家 Ⅰ 级保护动物黄喉雉鹑及 4 只 “三有” 保护动物棕背黑头鸫的违法事实。同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读保护动物的重要性,明确猎捕行为对生态的破坏及法律后果。在铁证面前,二被告当庭悔悟,自愿赔偿国家野生动物资源损失费 11200 元,并承诺在市级以上国家媒体公开赔礼道歉。此次 “村口庭审” 以真实案例为基层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法治课,让生态违法代价深入人心。
二是双语普法:贴近群众解读法条,筑牢生态保护意识。庭审结束后,法官与检察官将临时审判席变身 “普法讲台”,针对基层农牧民群众特点,手持藏汉双语宣传册,用当地方言开展普法宣讲。结合当庭案件,重点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关键条款,将法律知识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鸟类是生态链重要一环,少一只鸟可能导致害虫泛滥,影响草原与庄稼;树木是高原‘绿色屏障’,乱砍滥伐会破坏水土保持”。
法官还强调:“生态保护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大家不仅要自觉抵制破坏生态行为,还要主动制止、举报此类行为”。村民扎西翻看宣传册藏文部分时感慨:“以前以为不偷不抢就不违法,现在才明白保护动物、草原就是保护自己的家”。短短一小时的宣讲,以案例分析替代生硬法条,让 “生态保护”“依法办事” 理念深入基层人心。

三是协同发力:深化司法联动机制,护航高原生态安全。此次 “村口生态法庭” 是昌都市检察机关深化 “刑事 + 公益诉讼” 协同履职的创新实践,也是该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重要举措。青藏高原生态脆弱,鸟类等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此前因部分村民法律意识薄弱,非法猎捕案件偶有发生。
下一步昌都市将严格按照《西藏自治区保护鸟类活动和打击非法猎捕贩卖鸟类专项行动联合工作方案》,持续联合林业、生态、公安、法院等部门,加大对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鸟类行为的打击力度,推动更多 “村口法庭” 走进基层。通过司法利剑守护高原生灵之美,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协同机制,以法治力量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为昌都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供坚实司法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